纬璟
首页
首页
  • 垃圾站人机协同消杀系统解决方案

垃圾站人机协同消杀系统解决方案

编码:2024-010号

一、概念

垃圾站人机协同消杀系统是一种结合人工智能与机械自动化技术,专为垃圾处理站设计的综合性消杀解决方案。该系统能够实现对垃圾站内各类垃圾、设备、空间的全方位、高效率的消毒杀菌,有效阻断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保障垃圾站工作人员及周围环境的安全健康。消杀的目的是消除各种病媒生物及其传播途径,更好地预防各类病毒感染发生和流行传播,使得人民群众有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消杀范围主要为各种设备设施以及室内外公共设施,垃圾站等卫生重点区域。

本套消杀系统包含监测系统、数据系统、控制系统、做功系统、药剂配置五大系统组成。

二、原理

通过现场自组网WiFi与原始开发的主板进行连接,接收物联网传感器发回来的电信号或者数字信号,通过主板RS485接口连接在LED显示屏显示出各项参数,同时将信号上传至云服务器,通过专属设计的开发软件,在手机移动端和电脑端展示出来,可远程操控多路继电器实现开关功能,与摄像头组合操控的同时对效果可实时监控,实现现场与远程的物联网功能,其传感器功能可扩展,意味着可以适应更多的应用场景。

智能识别与定位:系统通过集成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实现对垃圾站内垃圾种类、数量、位置的智能识别与定位。

机械自动化消杀:根据识别结果,系统调度消杀系统,对垃圾进行自动化喷洒消毒消杀。

人工智能优化: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不断优化消杀路径、消杀时间等参数,提高消杀效率,降低能耗。

人机协同作业:系统支持人工远程监控与干预,确保在特殊情况下,能够及时进行人工干预,保障消杀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应用场景

1、 垃圾中转站

对生活垃圾中转站进行定期自动化消杀,减少垃圾腐烂产生的异味及细菌滋生。

2、 垃圾焚烧场

对垃圾堆积场地、转移场地、处理场地消毒灭菌除味,确保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得到有效杀灭,防止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四、操作

系统启动与初始化

开启系统,进行自检与初始化设置,确保各项设备正常运行。

智能识别与定位

通过系统界面查看垃圾站内垃圾的分布情况,系统会自动识别并定位需要消杀的垃圾。

自动化消杀

系统根据识别结果,自动调度消杀机器人或机械臂进行消杀作业。

人工监控与干预

操作人员可通过系统界面实时监控消杀过程,必要时可进行人工干预,调整消杀参数或手动操作消杀设备。

数据记录与分析

系统会对每次消杀作业的数据进行记录,包括消杀时间、消杀范围、消杀效果等,为后续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五、工作效率

以某市大型生活垃圾处理站为例,该站引入了人机协同消杀系统后,垃圾站内异味明显减少,细菌滋生率大幅下降。同时,通过系统的智能优化功能,消杀效率提高了30%,能耗降低了20%。此外,该系统还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垃圾站防疫消杀操作

1、消毒准备

明确消毒工作的组织与实施责任,由专人负责垃圾站的防疫消杀工作。针对垃圾站的面积、垃圾类型以及周边环境等特点,详细规划消毒工作流程和方案,确保每个区域都能得到全面、有效的消毒处理。

配备必要的消毒工具和设备,包括专业的喷雾器、擦拭布、消毒剂等。同时,定期检查和维护消毒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使用。

根据消毒要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垃圾站使用的消毒剂。要确保消毒剂对常见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且符合安全使用标准。定期对消毒剂进行检查和更换,防止过期或失效。

2、日常消毒操作

每日对垃圾站进行至少一次的全面消毒,特别是在垃圾收集、转运等关键时段,应增加消毒频次。对于人流量较大或垃圾量较多的区域,应实行重点消毒,确保环境卫生安全。

消毒时间应选择在清晨或傍晚,以减少对市民的干扰。在消毒过程中,应注意通风换气,避免消毒剂残留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在消毒前,先对垃圾站表面的污垢进行清洁处理,以去除有机物、油脂等杂质。然后使用消毒剂对垃圾站进行全面喷洒或擦拭,确保每个角落和表面都得到充分的消毒处理。对于难以清洁的区域,可采用高压水枪进行冲洗。

3、重点区域消毒

垃圾收集点、垃圾存放点、垃圾中转站等是垃圾站的重点区域,也是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容易滋生的地方。因此,应对这些区域进行重点消毒,增加消毒频次和力度。

垃圾桶、垃圾袋等垃圾收集容器是垃圾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疫消杀的重点对象。应定期对垃圾收集容器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确保其内外表面无污垢和细菌残留。

4、垃圾处理过程中的防疫措施

严格执行餐厨垃圾定点专业运输制度,确保垃圾收处过程中的安全卫生。对运输车辆进行定期消毒和清洗,防止垃圾在运输过程中污染环境或传播病菌。

垃圾站工作人员是直接接触垃圾的人群,也是防疫工作的重点对象。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时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消毒处理。

5、定期深度清洁和消杀

每季度对垃圾站进行一次深度清洁和消杀工作,彻底清除垃圾站内的污垢、异味和细菌。在清洁过程中,应对垃圾站的各个角落、设备设施等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

根据垃圾站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消杀方案。可以采用物理消杀和化学消杀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消毒效果。同时,定期对消杀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调整和优化消杀方案。

6、记录和报告

对每次消毒操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消毒时间、消毒剂种类和使用量、消毒区域等信息。记录应真实、准确、完整,以便于对消毒工作进行追溯和评估。

定期向上级部门报告垃圾站的消毒情况,包括消毒频次、消毒效果、存在的问题等。同时,积极听取上级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优化防疫消杀工作。

通过以上扩充内容,垃圾站防疫消杀方案更加全面、详细和具有可操作性。这将有助于更好地保障市民的健康和安全,维护城市环境卫生。同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消杀方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防疫形势。

综上所述,垃圾站人机协同消杀系统是一种高效、安全的垃圾处理解决方案,能够有效提升垃圾站的消杀效率和管理水平,为保障公共环境卫生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附件一:消毒剂说明

标准一

除味灭菌剂系列产品介绍

除味灭菌剂是专门治理生活垃圾作业环境而研发的产品。它融入了天然生物的除臭组份,能高效去除垃圾异味,抑制细菌的生长。集除味防霉、消毒灭菌功能为一体。无毒、无害、无刺激、无污染,可满足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水处理厂、医院宾馆等不间歇作业需求。还可用于家庭除臭消毒,持久高效、气味宜人。

由天然桧柏根系芬多精、柑橘素与高分子聚合物聚六亚甲基双胍、有机硅季铵盐等经科学配制的复方消毒新产品,昭示着健康安全的新一代消毒产品正式步入社会大众的生活。

(一)主要功效:

1.利用本品组份中纳米级小分子基团结构的物理特性,与空气异味甲醛、氨气、三甲胺、硫化氢、甲硫醇以及人和动物分泌排泄物进行加成、催化、降解和吸附,清除室内空间恶臭有机物达99.90%以上,实现环境安全净化。

2.发挥柏木醇露防霉防腐天然属性,抑制霉菌、真菌,提高空气质量。

3.双胍类、季铵盐类高分子新材料与天然桧柏芬多精、柏木醇露、柑橘萃取液的共济、产生协同增效的功效,对流感病毒、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单胞菌的消杀率达到99.999%以上,持续消杀功效可达一周。

(二)主要特点包括:

  1. 物理方法长效消毒抑菌,能持续抑制细菌滋生,减少异味产生的根源。
  2. 健康安全:对人体、动物无毒、无害、无腐蚀、无刺激,不产生二次污染。
  3. 使用方便:可直接喷洒或使用设备喷雾消杀,操作简单,易于维护。

附件二:结论摘要

一、病原微生物杀灭试验

1、以30g/L吐温80、30g/L皂基、3g/L卵磷脂的PBS溶液为中和剂,该样品原液作用15min,对悬液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对数值均>5.00,灭菌率≥99.999%。符合《消毒技术规范》(2001年版)的要求。

2、以30g/L吐温80、30g/L皂基、3g/L卵磷脂的PBS溶液为中和剂,该样品原液作用15min,对悬液中大肠杆菌的杀灭对数值均>5.00,灭菌率≥99.999%,符合《消毒技术规范》(2001年版)的要求。

3、以30g/L吐温80、30g/L皂基、3g/L卵磷脂的PBS溶液为中和剂,该样品原液作用15min,对悬液中白色念珠菌的杀灭对数值均>4.00,灭菌率≥99.99%符合《消毒技术规范》(2001年版)的要求。

4、以30g/L吐温80、30g/L皂基、3g/L卵磷脂的PBS溶液为中和剂,该样品原液作用15min,对悬液中铜绿单胞菌的杀灭对数值均>5.00,灭菌率≥99.999,符合《消毒技术规范》(2001年版)的要求。

5、以30g/L吐温80、30g/L皂基、3g/L卵磷脂的PBS溶液为中和剂,该样品原液作用15min,对空气中白色念珠菌的杀灭对数值均>4.00,灭菌率≥99.99%,符合《消毒技术规范》(2001年版)的要求。

二、毒理试验:

6、该原液对NIH小鼠的经口LDso>5000mg/kg体重,根据《消毒技术规范》(2001年版)2.3.1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的评价规定,属实际无毒。

三、微核试验:

7、该原液在500mg/kg体重、2000mg/kg体重、5000mgkg体重三个给药剂量下,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的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根据《消毒技术规范》(2001年版),2.3.8.4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的评价规定,该样品产生的液体在500mg/kg体重、2000mg/kg体重、5000mg/kg体重三个剂量下对NIH小鼠未见体内染色体损伤作用。

四、 皮肤试验 :

8、该样品原液对新西兰兔一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的各观察时间点最高积分均值为0,根据《消毒技术规范》(2001年版)2.3.3皮肤刺激试验的皮肤刺激强度分级,属无刺激性。

五、持续消杀时效检测:

9、依据备案企业标准《物体表面自然菌消毒灭菌长效分析试验方法》进行检测,应用冷净牌复方消毒液喷涂物体表面,即日,15d\30d\45d,相对于对照物体表面上,持续消毒杀菌率分别为100.00%、100.00%、100.00%、99.4%。

六、贮存有效期检测:

10、经检测,37℃隔水式恒温保养箱保存90天后的冷净牌复方消毒液主要成分XXX、XXX平均值为2.31%(W/W),与保存前相比,下降率为5.96%,含量下降率5.96%,下降率≤10%。符合《消毒技术规范》(2001年版)将产品贮存有效期定为2年的规定。

附件四:控制系统硬件参考

LED显示屏1000X500mm、配电柜200X300X400mm、摄像头1080P枪机型(基础版摄像头配备插卡存储,需要网络存储费用另算)

标准二

配电柜组成:集成电路主板、传感器、漏保器、12V电源适配器、WIFI路由器(现场自组网插卡)

标准三

手机端

标准四标准五

附件五:思维图

标准六

附件六:常见消毒剂国家标准及解读

一、分类

消毒剂是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由于消毒剂的主要成分是各种化学品,人们也常称消毒剂为“化学消毒剂”。按有效成分可分为醇类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含碘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胍类消毒剂、酚类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等;按用途可分为物体表面消毒剂、医疗器械消毒剂、空气消毒剂、手消毒剂、皮肤消毒剂、黏膜消毒剂、疫源地消毒剂等;按杀灭微生物能力可分为高水平消毒剂、中水平消毒剂和低水平消毒剂。

二、常用消毒剂相关国家标准解读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基因特征与SARSr-CoV和MERSr-CoV有明显区别。它是一类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当包膜被消毒剂破坏后,RNA也非常容易被降解,从而使病毒失活。目前尚无新型冠状病毒抗力的直接资料,基于以往对冠状病毒的了解,所有经典消毒方法应都能杀灭冠状病毒。

常用的消毒剂产品按照成分可分为9种: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醇类消毒剂、含碘消毒剂、酚类消毒剂、环氧乙烷、双胍类消毒剂和季铵盐类消毒剂。微生物杀灭指标是衡量消毒剂杀菌效果的核心指标。微生物杀灭指标是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反应后,稀释至说明书中规定的使用剂量,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1年版)中的定量杀菌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其杀菌效果应达到的杀灭对数值。杀灭对数值的含义是当微生物数量以对数表示时,指消毒前后微生物减少的对数值。

本文重点对二氧化氯消毒剂、胍类消毒剂、含碘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等卫生要求相关的国家标准中的产品有效期、微生物杀灭指标、应用范围、注意事项等进行比对分析。

标准七

标准八

标准九

标准十

标准十一

从表1可以看出,二氧化氯消毒剂、胍类消毒剂、含碘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含镍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乙醇消毒剂、含氯消毒剂等卫生要求中对于微生物杀灭指标值基本一致,主要体现为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等指示菌(毒)株的杀灭对数值,且限值要求基本一致。对于医疗器械等特殊用途的微生物灭杀指标有特殊的要求。

三、使用方法建议

结合常用消毒剂相关国家标准中主要指标的对比,可知不同的消毒剂的化学特性导致其应用范围、使用注意事项等存在较大的差异。下面针对常用的几种消毒剂的使用方法作简要介绍。

标准十二

四、小结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仍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只有当面临传染病威胁或者人群密集性活动时才有必要进行消毒,消毒时要精准消毒、科学消毒。

常用消毒剂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同消毒剂的有效期略有区别,消费者在使用时需提前查看产品有效期。

2、不同消毒剂的应用范围不同,主要分为日常普通物品表面消毒、手、皮肤、黏膜、空气、伤口、医疗手术等,消费者应根据使用对象,有针对性的选择消毒剂。

3、消毒剂属于化学试剂,使用时需要注意与其他化学物质同时使用时可能产生的影响。如“84消毒液”属于含氯消毒剂,不能与其他洗涤用品同时使用,否则会加大空气中氯气浓度而引起氯气中毒。

4、多数消毒剂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建议使用时注意佩戴橡胶手套等防护用品。此外,有社区、单位对于人员和车辆进行全身、全车体消毒的做法不可取。消毒剂对物品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同时对于人体黏膜、皮肤都有较强的刺激。

5、不同消毒剂或者同一消毒剂应用于不同对象时,使用浓度略有区别。消费者在使用时应按照说明书中的浓度要求参考使用。新型冠状病毒防疫期间,合理使用消毒剂,避免过度消毒,尤其是避免室外过度消毒造成的生态失衡以及残留消毒剂对于环境的污染。

6、对于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公共交通工具、电梯间、办公场所、会议室场所、宾馆、超市、饭店等,没有出现病人或疑似感染者时,主要以加强清洁为主,对手经常接触的重点部位应每天重点开展消毒。

参考文献

[1]《消毒剂使用指南》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0年2月印发

[2] GB/T 26373-2010《乙醇消毒剂卫生标准》

[3] GB/T 36758-2018《含氯消毒剂卫生要求》

[4] GB/T 26366-2010《二氧化氯消毒剂卫生标准》

[5] GB/T 26371-2010《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卫生标准》

[6] GB/T 26368-2010《含碘消毒剂卫生标准》

[7] GB/T 26370-2010《含溴消毒剂卫生标准》

[8] GB/T 27947-2011《酚类消毒剂卫生要求》

[9] GB/T 26369-2010《季铵盐类消毒剂卫生标准》

[10] GB/T 26367-2010《胍类消毒剂卫生要求》

[11] GB/T 27952-2011《普通物体表面消毒剂的卫生要求》

[12] GB/T 27953-2011《疫源地消毒剂卫生要求》

点击下载